第005章 重症航母战队

“我们是一个团队”。

这是邱海波教授在武汉抗疫一线接受采访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邱海波带领团队迅速挺进火速驰援。

邱海波和他的“航母战队”,在过往的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用过硬的技术和默契无间的合作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这次疫情中,先后派出八批医护前往湖北抗疫一线。

潘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大年初二抵达武汉后,潘纯参与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工作。业务素质过硬,为重症病患插管,几乎5秒钟完成。他在前线竭力推进邱海波团队对重症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救治重症患者、努力降低病死率,务须关口提前,及早发现重症病患,同时对病患进行呼吸功能保护,降低对病患有创治疗。关口前移,很大程度地体现了重症团队的专业性。”

黄英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专家。2月11日,江苏组建医疗支援队奔赴黄石,抵达后进驻当地8家定点医院,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的她即刻搬出“作战图”。集中优势医疗力量救治重症病患,派驻权威专家指导轻型病人收治。“防护怎么强调也不为过,防疫工作感控先行。”在她的组织协调下,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感控小组迅速集建起来,理顺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莫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月4日,他作为江苏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和江苏医护同行一道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收治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第1例无创机械通气、第1份血气分析、第1例经口吸痰气道管理、第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第1例深静脉置管……无数的“第1次”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3月2日,莫敏又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在危重病人集结的病区继续肩挑使命负重前行。

谢剑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作为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2月19日,他接到邱海波教授指令后,立马换上防护服来到隔离病房患者病床前,为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当时,在近视眼镜、护目镜、防护头罩三层隔离下,护目镜布满水汽,视线不佳。他仅可通过一丝微弱的光亮,凭借着套了三层手套的掌指,为患者摸索着气管切开的部位。凭借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谢剑锋很快边找准了位置,麻利地完成了整个操作。

“我们几个是看家的。”这是杨毅教授对记者说的话。

她所说的“看家”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重症医学组组长的杨毅教授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另一个是主任刘松桥带领留守医护人员坚守中大医院ICU。

“我们团队,几乎倾巢而出!”

“重症医学的专业使命,决定我们务须成为救治的主力军。”

“疫情当前,重症医学医护就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自大年二十九开始,杨毅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13个设区市飞来奔去,每天还要忙着参加远程会诊,跟全省专家一道探讨疑难病例、商定治疗方案。

多年来,她曾先后作为国家级、省级专家组专家,参与抗击重症甲型禽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医生确实辛苦,但护士更加不容易。”

杨毅举例说,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第一时间请战,担任黄石市中医院(黄石市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护士长。她把中大医院ICU的科学理念制度救治护理技术应用到了抗疫实践,创造条件确保重症病区患者及医护安全。危重病患大部分使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病患不能或无力发声呼叫护士,李晓青就利用无线门铃改制成ICU专用呼叫铃,安装在患者手可触及的地方,保证护士随呼随到。

疫情发生后,中大医院ICU的医治压力全落到了刘松桥教授和留守医者们身上。一个多月以来,ICU共收治重症病患近百人,其中危重孕产妇3名,工作负荷巨大。

“春节至今,刘松桥没有休息过,每天24小时待命,常常凌晨赶到病房,守着病患到天亮。每个病患的病情,他都熟稔于胸,和往常一样不放过病况的任何细节。”杨毅介绍着重症的刘医生。

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重症医学科。

一面展示学科发展历程的文化墙映入眼帘,一个顶尖团队的气度与灵魂跃然其间。

“邱教授和我都是60后。我们团队年龄梯队衔接合理,一代挨着一代续接成长。”

杨毅教授在谈及团队时颇为感慨。

“大年三十,提及抗疫,科室80后、90后齐刷刷地响应,让我很感动。”

“使命感责任感,是邱海波教授传承给整个团队的灵魂。”

对工作错误“零容忍”。

邱海波教授对工作追求极致,对团队成员近乎严苛。

“能够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延续他那种雷厉风行的风格。”

“有其师必有其徒,他的女弟子杨毅和黄英姿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风格。”

“30多年前,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将重症医学这个独立二级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

“多年努力,他做到了!”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学科,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也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将此形容为“魔鬼训练”。

这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风格,让整个团队迅速成长。

邱教授的夫人赵健女士坦言:“他挚爱他的职业,那就是他的命。”

杨毅教授说:“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没有挚爱和能力都留不下来。”

……

此刻,邱海波和全国无数重症医学专家医护们还在分分秒秒与死神搏击。

战队的精神,早已深入每个队员的行动与灵魂。

在武汉金银潭重症医学科夜以继日工作了许久的潘纯,依稀记得导师邱海波教授在19期ECMO培训班上的讲话。

“如果说生命支持技术是一座生命的桥梁,我们只能建起百座,而技术相关理念的培训可以将这项技术传播出去,建起更大更多的桥梁,为生命保驾护航。”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共和国战疫 正序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