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绵雨持续了半月又零几天,天空中浓稠的灰色终于一扫而空,阳光从层层云雾里露出头来。多日持续在傣乡人心中的阴霾,也像云雾一样,层层散去。但是转瞬间,天气又炙热起来。
傣乡中焕发着一种生机。篱笆墙,竹叶间、窗沿上、鸡鸭鹅的羽翼上,都挂着晶莹的水珠。大茶村的寨民从屋内走出来。几十年来持续最久的一次绵雨过后,大茶村的人早已憋闷的紧呐,陆续出来透气。
因此小小的村庄内,少有的见到了人来人往的景象,像是门庭若市的繁华街道。
傣乡人男子身穿粗布褂子,头顶包巾。女子下身着筒裙,颜色绚丽的图腾纹饰让每一件筒裙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们上半身穿着类似舞衣一样的飘袖纱衣,头顶盘浓密黑发,在男子的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了蝴蝶舞。
在这里,傣乡人流传着“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的不成文的娱乐习惯。象脚鼓敲响时,就少不了载歌载舞。大茶村的人循着鼓声,从各处赶来加入了阵营。也许是为了庆祝秋季绵雨的结束,亦或是什么都不庆祝,傣乡人历来能歌善舞。男子随着鼓点的激进,逐而在蝴蝶舞的基础上,跳起了象脚鼓舞。
他们边动作夸张的踢打象脚鼓的鼓面,脸颊被阳光照亮泛着油光。他们看向村寨外的溪流,比以往更加湍急了,水面也更加的宽了。
大茶村小学今天又有学生没来上课。学习委员玉儿在差十五分钟到十点时,朝大茶村的村口走去。大茶村小学的报纸每二十天送一次,通常送报员会把报纸放在村口的小卖部交换纸箱中,偶尔玉儿能准确的拿捏时间,便能与送报员碰面。
不过这也需要送报员不在路上耽误时间才行。另有时候送报员可能还会被派往做其他毫不相干的工作,很可能要第二天才能把报纸送过来。所以送报员和玉儿早有约定,来拿报纸时要是太久没见他来,就不要等下去了。
每当这个时候,玉儿第二天的午休时间,会再跑一趟村口的小卖部,报纸通常会放在小卖部的门口纸箱内。近来两次,纸箱内除了报纸以外,还会有卷起来的几张一元和五角的纸币,那是玉儿卖山菇的钱。
今天还算凑巧。玉儿看到远处蜿蜒的山道上,一辆自行车顺着坡路滑行下来,骑自行车的人,身穿绿色的邮差服。
玉儿如期的拿到了两类一共四十份报纸。嗅着从报纸间透出的油墨味道,她把报纸抱在胸前。这一次,没有额外的山菇钱。
送报员看着小姑娘笑问:“玉儿,还有山菇吗?有就给我拿过来,下过雨山路一时半会儿不好走哇,我帮你捎到县城,跟以前一样,下一次把卖掉的钱带过来。”
“没。”玉儿摇头:“这个月一直在下雨,阿妈没能到山上采山菇。”
“那好,你把报纸拿好,我这就往回赶了。下了一场绵雨,你们大茶山上山菇不会少了,弄好了又能换些零钱了。”送报员把自行车掉头朝向来路,跨上自行车的大梁,蹬上脚蹬子说:“不过我再来时,要十月底去了,恐怕来不及帮你们稍山菇到城里,你们只能自己跑一趟了啊。”
“那也没办法呀。”玉儿望着送报员。抱着报纸站的陡直,一条崭新的红领巾在领口系着。
“要好好学习啊,玉儿。大山里的小学,真是不容易啊。”男子转头张望了一眼,处在一个浅显盆地之中的山村,隐约传来了象脚鼓的声响。他想着在山里获取知识的不易,也钦佩他们为获得知识所做的一切努力。送报多年,把报纸当做课外书籍供给学生的事,他还是第一次见。那名来此支教的教师,真是令人钦佩啊。他转头蹬起自行车朝上坡路行去。
“是。我知道了。”玉儿目送送报员骑车的背影,轻声的说。
在绵雨下起来之前,玉儿的阿妈时不时的到山上采山菇,有时候她阿爸收拾好茶田,忙碌完制作茶叶的活,也跟着上山,两个人半天就能采到一竹筐新鲜的山菇。她阿爸再跑一趟县城,这些山菇能换来几块钱的毛票作为家用补贴。
大茶村比想象的要穷苦。陶慧珍在这里待得越久,看得越深入,能够换来生活来源的方式太单一、太局限,这是问题的根源。但是对傣乡人来说,却比以前要好了。那一次玉儿阿妈和陶慧珍说:放在五年前嘛,你采上这一筐山菇,到县城去卖是没人要的哟。
为啥?陶慧珍问道。
不为啥,为得是地方太穷了,谁家吃山菇还要买呀?自己去山上采就是。傣乡人不怕出力吃苦,就怕有的事再怎么出力吃苦也换不来哟。话说起来,这两年就变了样,县城里来了些西双版纳州的商人,他们专门收山货。还有不少县城的人家呢,也阔绰了起来,偶尔也买我们的山货自家吃。
毫无疑问,在傣乡人的眼里,曾经没有销路的山菇,现在有销路了,这就是一种“提升”。陶慧珍感喟地点头。尽管花上一天时间采来的山菇,也只能卖上几元钱毛票,在她感觉着,似乎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可这几元钱在傣乡人的眼中,已经蛮可以了。只是到山上动动手,就能换来几元钱,玉儿阿妈觉得这钱来的蛮容易的。她在说这些话时,笑起来,额头有了些细纹。
当时,陶慧珍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到玉儿阿妈的心情,但在此后的几年间,她渐渐地懂了。
玉儿得知阿爸经常跑县城卖山菇后,她再一次见到送报员的时候,手里就提着一竹篮山菇。从那之后,送报员和玉儿的约定就开始了。要是两个人不能碰头,玉儿也会把山菇放在小卖部。第二天小卖部的纸箱里,山菇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油墨香味的报纸。还有一点毛票。
玉儿阿妈采蘑菇换来的钱,陶慧珍也沾了光。九月中旬的一天,傣乡忽然闷热起来,陶慧珍看到眼界尽头的天空,从湛蓝被一抹灰色慢慢的覆盖。就是那一天陶慧珍和玉儿阿妈聊到了采山菇的话题。当天恰好轮到玉儿家给学校的几个人送吃的,玉儿阿妈拿来了三个绿皮的咸鸭蛋,埋在一盆生糯米里。
陶慧珍看到糯米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伸手一摸,鸭蛋还热乎乎的。陶慧珍的心头也是一热,进而全身也都热了起来。她望着面前的小个子傣乡女人,三年级的玉儿都要追上她的个子了。
陶慧珍当时的震惊在于,玉儿阿妈没有明说,而是她把鸭蛋埋在了糯米里。陶慧珍注意到小个子女人的表情,她看到陶慧珍把手伸进糯米之中,脸就侧开了。
玉儿家的条件很差,三个咸鸭蛋对他们家来说,应该不会舍得一次来吃。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是大茶村人一贯的做法,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提升,他们也还是过的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事实上,几次轮流给学校三个人拿口粮的过程中,玉儿家每次拿的都是最基本的腌菜和洋芋。
陶慧珍仅有的吃到“荤腥”的几次,大多数来自固定的那么几家,相比较别的家庭,他们算是稍微好了那么一点。巫慧妍家就位列这其中。
所以陶慧珍手里握着咸鸭蛋,当时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感谢亦或是吃惊,不知该收下还是拒绝。她当时心里很不好受,她宁愿没有见过这三枚咸鸭蛋,她想把咸鸭蛋还给玉儿的阿妈。
玉儿阿妈没有意外的拒绝了,她按住陶慧珍的手说,那是玉儿亲手煮的,想给她的老师吃。听娃娃说今天是陶老师你的节日。
陶慧珍赫然记起今天的日期是九月十日,这是她今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她盯着三枚咸鸭蛋久久不语。那是下绵雨的前一天。陶慧珍想,无论如何要在大茶村小学尽可能的待长一些,在傣乡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李老,还是刀晓彤,孩子们以及家长,对她都很不错。她把手里的三枚咸鸭蛋又落下两枚,手里留了一个又一次递给玉儿妈。
“我和李老还有刀老师吃两个就够了,这一个拿回去给玉儿吃。”
“陶老师,我再煮一个给娃子就可以了嘛,今天是你的节日呐。”
“还有?”
“有着呢,采山菇赚了几十个好鸭蛋呐。”
“那一定要给玉儿煮一个啊。她学习太用功了,我的节日也是她的节日。”陶慧珍笑道。
……
玉儿拿着报纸回来的时候,刚过十点,陶慧珍正在讲课。玉儿一手抱着报纸,另一只手拉着垂头丧气的阿亮。阿亮极不情愿的踏进了校舍的门槛,眼里略有一些倔强的望了眼玉儿,又快速的望了眼陶慧珍这边,脑袋再次垂了下去。
“你为什么要在草丛里转悠,不来读书?”进到校舍,玉儿抓着阿亮质问。
陶慧珍一下子就明白了面前场景的缘由,她放下教科书。今天没来上课的几个学生之中,就有阿亮一个,玉儿应该在路上看到他,把他硬拉来了学校。陶慧珍严肃的看向阿亮。玉儿问的问题她也很感兴趣。
阿亮自从绵雨下起后,就经常不来上课了。陶慧珍曾经找到过阿亮的家中,有几次都不见他家有人,只能失望而归。后来陶慧珍又找到李老帮忙,李老说看到过阿亮在大茶山的山脚出现过,他手里拎着竹篮,头顶包巾的乱转悠,但是喊他他没有应,溜进了山脚的竹林深处。
之后李老也去阿亮的家中询问过,他的阿爸阿妈表示,对阿亮也很少过问,不知道他在学校的事。
李老跟陶慧珍转述,阿亮没有来上课,不过每天也不在家中待着,阿亮虽然调皮顽劣,可他倒是很孝顺。他看到阿爸阿妈忙碌茶梯田的农活,就想办法替他们分担一些家事。听阿亮的父母讲,近来,挖竹笋、割野菜、挑水这种家务活都是阿亮在做,他利用很少的时间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后,其他的时间他在做些什么,没人知道。他有没有来上课,他的阿爸阿妈似乎不是很关心。李老回忆着。
令陶慧珍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尽管阿亮学习不怎么用功,经常想逃离学校,但是他从没有惹出过什么事端来。他似乎有自己的一方乐园,想要屏蔽一切,再全身心的进入到自己的世界中。陶慧珍经常从他的眼里,读取到一种不顾一切、或者是奋不顾身的光芒。
他到底在做些什么?
阿亮每次犯了错,陶慧珍都会单独开导他一阵儿。他喜欢乐器,陶慧珍给他讲乐理知识,给他画了简谱让他看。在陶慧珍开导他的过程中,他与别的孩子无异,认真的听讲,但是他对课堂以外的东西兴趣更浓厚。
有意思的是,陶慧珍偶尔能感觉到,他在课堂上努力配合她的讲课内容,不是出于他乐衷学习,而是他想要让陶慧珍知道,陶慧珍花心血准备的课程,没有白费。这说明这孩子的心思很细腻,但同时,陶慧珍感觉他正走在什么地方的边缘,抑或说,他已经陷入了深渊之中。深渊虽不阴暗,可陶慧珍还是认为,像阿亮这些孩子,他们所有的心思都该集中在学习上。她竭尽全力地想要把阿亮从深渊中拉出来。
“阿亮,你怎么不来上课了?总到村寨外瞎跑。你瞎跑什么嘛?我在问你话呢?”玉儿再次盘问着闷葫芦一样的阿亮。
听了玉儿的盘问,阿亮犹豫了良久,好像在想要不要把秘密公布于众似的,末了他脱口而出:“我在找灵感。”
“你找什么灵感,你就胡说,不来读书!”玉儿充分的发挥着一个学习委员该有的严厉。她十分生气,比阿亮瘦小不少的她,从村口外把阿亮一直拉到大茶村小学,费了她所有的力气。
“我真的在找灵感,我正在搞创作。”这时阿亮从怀里掏出一本卷成卷儿的小方格本子,翻开了封皮,露出一行行歪七扭八的字迹。他双眼发亮的说道:“玉儿,不信你看,这是我写的傣乡的人与事。许多大文豪动笔,不外乎是从自己的家乡写起,我阿亮势必要与他们走同一条老路,我要当一名作家,文字的海洋任我遨游。”
“阿亮,你的象脚鼓呢?”一个坐在前排的男学生,意味深长的笑问。
“你管?象脚鼓不符合我的气质,你们等着看吧,早晚有一天我会把我的文字印在你们看的报纸上。我的笔名都起好了,就叫大文豪阿亮。”阿亮说着拉开玉儿的手:“你别抓我,我还要去找灵感呢。”
“我不让你去。你尽撒谎。”玉儿紧紧的抓住阿亮的胳膊。
“你凭什么不让我去?你看一看我写的,我没有骗你。”
玉儿把阿亮递过来的本子伸手拍了一把,本子掉在了地上。“我不看,我就是不许你旷课,你都已经好几天没来读书了。”玉儿吃力的扼住阿亮。“我的作品啊。”阿亮伸手没能接住,眼中闪过一丝惋惜。男生比她高上一头,见到自己的作品被打落在地,毫不费力的就把她推坐在地上。玉儿的脸一下子就白了,坐在地上掉起眼泪来。
“阿亮!”陶慧珍急忙走下讲台,把坐在地上的玉儿抱了起来,给她擦眼角的眼泪,问着:“玉儿,摔疼了吧?”
经由陶慧珍这么一问,玉儿哭的更是汹涌了起来,眼泪珠子从脸颊上滚落,掉在了怀里紧紧搂着的报纸上。她紧紧依靠在陶慧珍怀里。这个小爱哭鬼很快就把陶慧珍的衬衫弄湿了一片,陶慧珍感到她的眼泪是滚烫的,像是可以灼伤她的皮肤。
阿亮愣了愣,他看到玉儿靠在陶慧珍的怀里,用手背抹着眼泪的样子,嘴角肌肉牵动了几次。他从脚下拿起小本子拍了拍灰尘说:“你好端端的打落我的作品,要不我怎么会推你?玉儿,你也太轻了,轻轻一推就倒了……”
“你凭什么不来读书?老师为了让我们学习到文化,她每天都特别辛苦。你根本就不知道,她早起晚归,还要照顾我们,还要因为你,到处的打听你的下落!你看老师都瘦了,晒黑了,你看老师的手,都被黑板磨破了……”
阿亮朝陶慧珍的手指看了过去。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
“陶老师是为了我们,才留在傣乡呢。她也想回到家乡她也想回到阿爸阿妈身边呀,那天我还见到老师在偷偷的哭。你不来读书多让老师心寒呐。”玉儿抽泣起来,眼泪珠子流到了下巴上,在那里凝结成更大的水珠了。
陶慧珍从她的下巴颏擦去眼泪,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物质在加重,也在发热。
阿亮低了低头,又抬了起来望着陶慧珍的眼角正闪着水光,视线下移再次看到陶慧珍发红的手指,脑袋最终又重重的垂了下去。他紧紧地捏着手里的小方格本子。
“阿亮,你给玉儿说对不起。”陶慧珍伸手拍了拍阿亮的背。
“玉儿,你太不禁推了。对不起。”
玉儿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痕,把脸埋进了陶慧珍的怀里。阿亮露出一个闷闷不乐的表情。突然他感到自己手里的小方格被人抽走了,下意识的去抓,原来是陶慧珍把他的作品拿去了。“你的作品先被我没收了,放在我这里保管,等你做到每天都不旷课时,我再还你。”陶慧珍说。
阿亮挠了挠头,似乎不太情愿,但也没有向陶慧珍讨要。他盯着陶慧珍磨破的手指出了会儿神。
陶慧珍略微思索了会儿,拿出小巧的钱包朝里面张望了一阵,最后从小钱包里抽出两张五十元面值的纸币,交给阿亮,叫他去小卖部买班上所有人的娃哈哈和亲亲虾条。这已经是陶慧珍给孩子们买零食的第五次了。阿亮出去后,陶慧珍把玉儿带到校舍门口,两人坐在门槛上,聊了些体己的话。
玉儿从小生长在大茶村,9岁那年染上了肺炎,很多人都说她没救了。村寨里的傣医连连摇头,从她家走时,满脸的惋惜之色。娃子在高烧中,嘴唇苍白的掉了一层皮,问她害不害怕,她摇头说不怕死。
也许正是因为玉儿的这份勇敢,她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她在持续的高烧中,同时饱受几近不能呼吸的痛苦,她一一的捱了过来。后来在县城医院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效果,没多久她就完全康复出院了。
10岁那年玉儿被李老介绍,来到大茶村小学读书。聪明的她努力好学,很快成为了班集体的学习委员。今年的她12岁,她的人生迄今为止,没有出过大山。
“玉儿”这个名字是她阿爸给起的,事实上,在“玉儿”二字的后面,还有一个傣乡文字,由此组成了三个字的名。但从她懂事时起,所有人都叫她“玉儿”,慢慢的,这就成了她现在的名字。
然而,她没有姓氏,“玉”字据说不是她的姓。当陶慧珍问及她阿爸的姓氏时,玉儿也摇头说没有。
更糟糕的是,玉儿的阿爸阿妈没有履行婚姻登记,她自然没有出生证,进而玉儿也没有落户口。陶慧珍抱着玉儿的肩膀,给她讲户口的重要性。玉儿听后瞪大了眸子,瞳仁的中心点扩散出一抹惊慌的光亮。原来,她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啊,是一个没有户口卡的人。
陶慧珍轻轻的笑说:“不要担心,落户口的事,派出所可以想办法,玉儿是不会一直没有身份的,你只管担心学习的事就好了。还有,玉儿要像以前一样勇敢哦。”
这时,阿亮抱着一大包从小卖部买回来的零食,出现在校舍的门前……
晚间,大茶村又陷入了安静之中。陶慧珍也是第一次在吊脚竹楼里开灯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而后又准备第二天讲课的教案。学习的课程变得紧张了,她利用自然光在竹楼外准备教案的时间,已经远远不够,近来,她只能开灯在夜里加班加点的工作。
等做好第二天的准备后,腕上的表针已经指向九点。陶慧珍打了一个哈欠,正准备卧床睡下,眼里却被一个卷曲的小方格本子吸引。它放在桌角,那是阿亮口中的“作品”。
陶慧珍又忍不住想这个问题,阿亮到底在做些什么?
或许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答案。陶慧珍觉得,要想把阿亮从“深渊”中拉出来,她本人必将先踏入深渊。她拿起了那本子。
阿亮在自己的“作品”里大致写了这么一件事:村寨里有一孤儿,她对阿亮说,你相信大茶山上有孔雀吗?这个孤儿阿亮以前很熟悉,但他有时很可怜她,有时又很讨厌她,已经很久没有同她说过话。这次在挖竹笋时相遇,她就直接这么问了。对于之前一段时间阿亮的冷落,她似乎根本就忘了。
阿亮犹豫了片刻,还是回答了她。他说早在几年前,大茶山的孔雀就被认定已经绝迹了,不可能有孔雀。
孤儿却摇头,坚信在这山上有绿孔雀。她说,她听到了绿孔雀的叫声,就算没有听到,她也还是深信不疑,之所以人们没有看到孔雀,是因为山上有其他的野兽,吓得孔雀不敢出来了。
阿亮猛然间沉默了下来。他在作品里写道:接下来的几天,他又遇见孤儿,孤儿在山脚转悠。对他说,孔雀是傣乡人的吉祥鸟,只有存在孔雀的傣乡,才是真正美丽安逸的傣乡。她希望可以多走一些路,把野兽吓跑。只要大茶山上没有了野兽,才能给绿孔雀一个安静的家园,那么傣乡也就变得更好了。
阿亮心想,他要做一个大文豪,大文豪动笔,无外乎从自己的家乡写起,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原本在他眼里,傣乡是一个没有什么可值得浪费笔墨的一小块地方。但听了孤儿的话,他心里有一块地方,正不安分的挣扎和扩张着。
假如大茶山上出现了绿孔雀,他就可以在写傣乡的时候,加入这一笔。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傣乡吧。
翌日,阿亮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那个孤儿,他也想为营造孔雀的家园尽一份力量,他也要尽可能的走一些远路,冲散野兽,把那些潜伏在山上的野兽吓跑,让孔雀回家。但是这一天他在竹林和山脚,都没见到孤儿……
他感到沮丧,站在竹林中,仰头注视头顶直插云霄的竹子,阳光透射下来。他觉得天旋地转,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你到底要做什么样的选择呢?阿亮。”陶慧珍在心里默默地叩问。这篇“作品”到这里就突然中断了。阿亮的字迹就写到这里,本子就被她给没收了。
从他的作品里,陶慧珍没有看到阿亮面临的实质性问题,他和那个孤儿只不过是想“解救孔雀”罢了。从目前来看,阿亮仍然没有做好决定他要如何做,但是很显然,这些天的旷课,同这有关。或许他已经踏在“尽可能走远一些”的路上了。
陶慧珍忽然想起刀晓彤讲过的故事。
她把小方格本子合上,又放在桌边,正准备钻进被子。竹楼下传来喊声:“老师!老师你还没睡?”来人或许看到灯还开着,知道陶慧珍没睡。听这个声音,是阿亮。
陶慧珍起身从竹楼的阳台望下去,一道模模糊糊的人影站在竹楼的一楼楼梯前。从楼上漏下去的灯光,正好打在人影的脚下,他赤着脚丫。
“是阿亮吗?”
“老师,是我,我给你送来一点熬好的山草药,阿爸说这个药能止疼,愈合伤口。把它敷在老师的手指上吧。”阿亮仰头道。
陶慧珍默默的点了点头,看了眼南面的半个天空,绵雨过后,夜空格外的晴朗,连一丝儿云彩都没有。她又看到了夏夜的深空满目的星辰。收回视线,她向楼下跑去。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