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子”也想家

杨卫东是一名驰援武汉疫情的护士,他拼命工作,竭尽全力护理患者。他写的武汉日记真实道出一名基层医护人员奋战疫情的心路旅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点赞和转发。他坦言十几年没有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年,想战“疫”胜利后,和妹妹一起回老家与父母团圆。同时,他也深切地想念妻儿,往后余生,他会更加珍惜与他们相亲相爱的时光。

出征武汉

杨卫东是徐州仁慈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主管护师。大年二十九,得知有一个支援武汉疫情的名额,他是科室的老大哥,觉得理应冲在前面,就第一个报名。他将此事告诉在同一医院当足踝科护士长的妻子惠悦华,她当场落泪,眼中满是担忧和不舍。当晚,妻子为他整理行李,并把四岁儿子核桃的很多零食塞进行李箱。

大年初二,在徐州火车站,妻子和两三同事前来送行。她挽着杨卫东的手臂,仰起脸,眼眶中晶莹闪烁。她再三叮嘱他:“在武汉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我和核桃等你凯旋而归。”杨卫东忍不住把她拥入怀中,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温柔地安慰她说:“没事的,你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家里就辛苦你了。”

“来一个,茄子。”旁边的同事建议给他们拍张照片。杨卫东夫妻俩一起笑盈盈地对着同事的手机镜头,“咔嚓,”留下一张情深意长的车站送别照片。杨卫东带着一个月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和22位徐州的战友一起踏上武汉的高铁。到达武汉后,他入住武汉江夏区人民医院附近的一个宾馆,开始系统的理论和穿脱防护用品培训。经过两天的培训,杨卫东前往临床一线上班。

换水、打针、抽血、发药、监测生命体征、转医嘱。进入江夏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天,杨卫东就忙得脚不沾地。他和一名护士长、一名医生三人一组,护理30多位患者,他们默默深呼吸,彼此互相鼓劲打气。同组的医生告诉他:“我们以往一天就一名办公医生,一名治疗医生,两名护士,护理57名患者。”

杨卫东看到当地同行们的皮肤被口罩、护目镜勒得皱皱巴巴,甚至勒出压力性损伤。为了节约时间不上厕所,他们少喝水或不喝水,甚至穿上成人纸尿裤。她们甚至为了节约一件防护服,连上16小时班,中间不吃不喝。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之大,难以想象。

杨卫东给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抽血时,老爷爷问他:“小伙子,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他说:“爷爷,我们是江苏医疗队,来自徐州。”

“喔,你们就是那批英雄呀。”

“我们不是什么英雄,我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

“你们怕不怕呀?”

“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话,刚刚来的时候真是有点怕,但形势容不得我们害怕,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再说我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有能力也有信心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你们。”

杨卫东的防护服背后写上武汉,加油!好几个患者们看到后,也举起手臂,跟他说:武汉,加油!一位危重病房的徐阿姨,约50多岁,她好奇地问杨卫东:“为什么你们和电视上的人一样,都在防护服上写名字?”他说:“这不是作秀,因为战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互不相识,而且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更不好区分。写上名字不仅可以方便区别和快速协作,当你们需要我们的时候,还可以随时喊我们。”

徐阿姨感动地流下眼泪,对杨卫东说:“感谢你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救护我们,你们一来,我感觉救兵到了。”听了她的话,杨卫东的鼻子酸酸的,安慰她说:“我们有信心,你也要有信心,我们一起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

虽然是4小时的班,但中午11点出发,杨卫东一直到下午6点才从医院返回酒店。因为防护物资紧缺,7个小时,大家没喝一口水,也没去上一次厕所。虽然是冬天,但穿着几层不透气的衣服,汗水还是滴滴嗒嗒往下流,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闷的让他有点头痛。由于长时间戴防护口罩,勒得他耳朵疼,鼻子压出深深的红印。

看惯生死

第二天,杨卫东给几个患者打留置针,因为带着护目镜和手套,平日里这种简单的操作居然变得有些困难。在给一位阿姨打留置针的时候,杨卫东没听懂她说的方言,一针打下去,她痛得叫起来,杨卫东觉得很愧疚。之后几天,他都在十几个病房之间连轴转,每天下班以后双脚生疼,甚至有时回到酒店,坐在床上都不想起来。

一天中班,换好“战衣”,杨卫东进入病区。交接班时,早班的战友告诉他,有个老大爷小便解不出来,需要导尿。他准备好物品就去病房,还没到床边,老爷子就说你离我远点,我有毒。杨卫东愣住了,心里难过又感动。他沉住气对他说:“老爷子,我们不怕,我们做好了防护,这就是我的盔甲,您不要担心我们。”他指了指自己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得知老爷子有前列腺增生,怕导尿。这怎么办呢?杨卫东一瞬间想起徐州仁慈医院的主任教过的办法:用一点利多卡因,多用点石蜡油,很轻松就能导进去。连忙试之,导尿顺利。老爷子没有感觉到疼,连连夸赞他的技术好。

给一个老奶奶雾化时,杨卫东看到她带了两个手机,说道:“奶奶,你还挺牛的,还用两个智能手机。”奶奶说:“另一个手机是我老伴的,他没有撑过来。”提到老奶奶的伤心事,他恨不得连抽自己几个嘴巴。原来老奶奶的老伴走了六天,她都没有见他最后一面,留下个手机,权当做留个念想。老奶奶看到他防护服上写着徐州,关心地说:“你们真要做好防护,多吃点,保护好自己。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奶奶的话让他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有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下班后,洗完澡,在床上看完妻子写给他长长的微信,杨卫东才知道今天是2020年2月2日,一个美好的告白日子。妻子在微信里说:“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不在一起,我想你了。”他看了之后,眼泪流了下来。

杨卫东和妻子惠悦华是山东老乡,在大学里相识相爱。他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看见别人给媳妇买礼物,他也买了一对兔子给她,她感动地哭了。杨卫东实习结束后留在徐州,妻子从山东过来追随他的脚步。从一起住简陋的出租房到徐州买房安家,然后结婚有了小核桃,他们相爱已经十五年了。这次分别,杨卫东念起他们平淡之中藏着的深情,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娶了她。

两天后,也是立春的日子,早上看到同事的微信圈: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等到烟消云散,拥抱春暖花开。杨卫东默默点了个赞。可是下班以后,他却在大学同学群里看到了一个悲痛的消息:他们一个名叫宋英杰的师弟为抗击疫情引发心源性猝死。

宋英杰今年28岁,在湖南一个乡镇卫生院当医生。疫情来袭,宋英杰紧急上岗值班,在高速路口检测来往人员的体温,并独自分发医疗物质。他连续工作十天九夜,直到昨日凌晨才回宿舍休息。同事们到宿舍喊他起来,他没有反应。晚上再喊他,还是没有动静。大家觉得情况不对,撞开门去,发现他已经走了。

杨卫东的胸口仿佛被一记名叫“死亡”的重拳隔空击中,他人的死亡犹如他身体的一部分随风消逝。他不禁感叹觉得生命真的太脆弱,春天已在来的路上,可一些人却死在寒冷的冬天。

敬畏生命

上班第十天,杨卫东早上起床看到消息:全国各地强大的救援力量又来到湖北战场,江苏985位战友来了,徐州第三批30位战友也来了,其中不乏他认识的同行,他顿感心潮澎湃,斗志昂扬。

杨卫东想起一个病人昨天跟说他的话:“已住院十几天了,希望明天能出院,这样我就可以回家过生日。”他吃好早饭,九点半出门,给病人买了一个小蛋糕。

在去医院的路上,车子明显比以前多了。他看到雷神山的标志泛着阳光,这是一座中国速度建设起来的医院,一座能收治1000多位患者的医院,一座给全国人民信心的医院。他不禁握紧拳头,低沉地说了一声:“中国,加油。”

上班忙碌完,杨卫东推着蛋糕,来到病人床旁,此时他正在和家人聊天。杨卫东对着他说:“祝你生日快乐。”病人惊呆了,好一会没说话。杨卫东动员病房的其他人一起唱生日歌。当祝福的歌声响起,病房瞬间温暖攒动。“寿星”许下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希望这场疫情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能够治愈出院,希望医护人员都能平平安安。”

下午快下班时,病区的主任查房时告诉这个病人,他明天可以出院了。病人高兴地对杨卫东说:“明天就可以出院,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说完,病人笑着流泪。

翌日下午三点,这位病人办理好出院手续,工作人员给他做了详细的出院指导。临走时,病人回头对医护人员说再见,杨卫东告诉他:“不再见,要拜拜,如果再见,我们就相约在武汉樱花烂漫的季节。”

下班回到酒店洗完澡,工作群里通知杨卫东楼下有汤圆和水饺,他这才想起今天是元宵节,他的心里掠过一阵暖意。和家人视频聊天时,妻子看到了他吃的汤圆和水饺,说已经给他留好单位里发的冰冻汤圆,凯旋归来一起吃。核桃问杨卫东:“什么时候能打赢病毒回家?”他说:“等你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就回去,你要为爸爸加油。”“爸爸,加油,爸爸,加油。”核桃举起紧握的小拳头,一连喊了好几声,奶声奶气,童声荡漾。他觉得很开心,之前的疲惫与不适慢慢散去。

和妻儿视频结束后,已是晚上八点,他走到窗外,看到夜中的武汉城,黑暗之中,万家灯火幽幽发光,江夏医院灯火通明。杨卫东突然很有倾诉的欲望,他打开电脑,登录自媒体账号,写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文字: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些重症医护人,已经看惯生和死,其实我们更敬畏生命。穿上白衣,承载使命,无论来自何方,不论年龄几何,我们可能看不到彼此的真实模样,但我们知道模糊的护目镜下是一双双清澈坚毅的眼,冷白的防护服里是一颗颗炽热的心。我们一直在坚守,做好生命最后一道门的守门员。”

二月初二,杨卫东来到江夏已经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除了休息那几天,每天都是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但他已经习惯这样的节奏,如同就在自己的医院上班。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草长莺飞,轻柳吐绿,芳桃吐蕊,春天的气场蓄势待发,杨卫东喜上眉梢,因为他得到一个好消息:前文中把他比作救兵的病危徐阿姨在他们精心的医护下,康复出院。

徐阿姨对杨卫东一行说:“下半年我要去江苏看你们。”他们爽快答应。杨卫东开心地对她说:“我到时代表徐州人民欢迎你,请你吃徐州美味地锅。”她又问杨卫东回去以后想干什么。杨卫东望着跟他父母一般年龄的徐阿姨,说道:“等回去了,我要和以前一样天天陪媳妇,陪核桃,还要带着妻儿,叫上妹妹,一起回老家看看父母。我已经十几年没有陪父母过年了,我这个‘不孝子’也想家啊。”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不孝子”也想家 正序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