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交谈找机会

“是的,我们,张幺啊,你觉得我们要是努力成为他们计划中的人才,会不会被纳入人才扶持计划?如果能让他们觉得我们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是不是就有了机会更上一层楼?”郑朝阳启发着张幺。

“只是,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优秀的人才呢?”张幺想不明白。

“你看看这个……”郑朝阳拿出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写着《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郑朝阳缓缓读起来,“我国农村经过五年多成功的经济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空前高涨,正在为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而奋发努力。”

“看看这一句,为了广开生产门路而努力,这代表了国家层面上,他们对于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期待,更期待一次改善民生。只是如何改善民生,又如何广开门路,便给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你们看这里……”

这是郑朝阳手抄下来的文件,一笔一划相当工整,足见郑朝阳对于这个政策解读的重视,红蓝铅笔标注的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说明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才能如此细致的理解这份文件的政策含义。

“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合作制度,推动了农村劳力、资金、技术的流动和合理结合。”

郑朝阳的声音很低,但是他的表情却是认真严肃的,“这里再说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供应的事情,如何缓解供应紧缺,这是当下纺织行业的关键。还有这里……”

郑朝阳手指敲了敲联产承包制,“这里明确指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事情,关于资金和技术流动的合理性的重视。如果说农村劳动力就是我们这些实习的农村青年,那么联产承包制就是让我们这些青年集体做事情。”

“而事情更多的指向在资金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所以我们被安排来萧山纺织厂实习,也是因为需要技术的流动。假如,这就是上面期待的人才能够尽快政策,并且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事情……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让农村劳动力、技术与资金流动起来?”

“当然是政府帮助,还有我们年轻人的自觉性了。”张幺想也不想说的说道。

“不仅仅如此,你想想联产承包制的概念。”郑朝阳暗示道,

“你是说生产积极性的问题?”田文明白了问题的精髓。

“是的,生产积极性。如何让年轻人积极的参与到纺织生产,又如何让年轻人爱上纺织行业,得心应手的做着每件事,这是现在遴选人才的关键。”郑朝阳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张幺,你看到的人才扶持计划里面,关于人才遴选这一块,跟朝阳说的是不是一样?”田文询问着张幺。

“差不多一样。只是,我们如何能成为这样的人才呢?”张幺疑惑的看着郑朝阳。

“你看这里,这里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会出现。广大农村正面临着加速发展商品生产的极其有利的时机。”郑朝阳抬头看向自己的两个好兄弟。

“你们明白什么叫做重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吗?”郑朝阳试探的问着。

“支柱性产业的确定和发展?”田文疑惑的问道。

“对,这就是为什么田书记让你来这里调研写论文,从方厂长他们这批人的投资规模,还有各个乡镇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的状况来看,浙江很可能将纺织行业当做支柱性产业。”郑朝阳给了一个结论。

“这倒是。”张幺点着头,“现在不仅是绍兴,嘉兴、宁波都很重视纺织厂的建设。”

“那么,如何理解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就成为了优秀人才或者急需人才发掘的关键。而我们的价值或许就在这新局面上,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生产的时机上。”

郑朝阳敲了敲手里的笔记本,看向自己的两个好朋友。

“你的意思是……”张幺拉长声调,“我们要成为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新局面的人才?”

“是的,我们需要琢磨一下,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或许才有机会抓到这个时机,或者说机遇。”郑朝阳点着头。

“那么,这一段,应当看到,在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品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商品流通遇到阻碍;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优势不能发挥,一部分地区贫困面貌改变缓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

田文读完,抬起头看向郑朝阳,“是不是所谓的不协调现象,所谓的商品流通现象是关键?”

“不,我觉得应该是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更关键,毕竟生产布局代表了生产效率。”张幺持反对意见。

“没错,我赞成张幺的意见。这生产布局代表了生产效率,也代表了基础结构。正所谓基础结构能够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的优势也好,地区贫困也罢,只要能够在生产布局上予以合理的生产安排,尤其是生产技术上和人员培训上的安排,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人才。”

郑朝阳声音放缓,“甚至是核心人才。”

“核心人才?”张幺挑了挑眉。

“真的假的?”田文笑了起来。

“你们看这里,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国家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调整产业结构。”郑朝阳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好友,“这代表了棉花将成为一种低廉成本的原材料,助力纺织行业发展。”

“不仅仅如此,再看这里,对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小能源工业的投资和其他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费,在贷款数额和利率上给予优惠。 按税法规定,对新办乡镇企业定期免征所得税,期满后仍有困难的,可以继续定期减免。乡镇企业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可按利润的10%在税前列支。”

郑朝阳指了指自己画圈圈的部分,“银行给予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甚至是减免利息的。这代表了,技术贷款的独立创办乡镇集体企业也好,技术改造贷款的合资乡镇集体企业也很好,都是倚重生产技术的。而能够决定生产技术的人呢,就是我们这些会维修纺织机器的机修人才,以及经编创造型的纺织人才。”

“朝阳啊,既然你都看明白了,必然是人才,为什么还要去跟林雪去讨论贷款的问题?”张幺不明白的问道。

“张幺啊,你认识的那个苏建国是什么学校的?”郑朝阳不答反问。

“杭州铁路技术学校啊。”张幺想也不想的回答道。

“你的赵城叔叔是什么地方的人?”郑朝阳又问道。

“上海市铁路局的高级技术工人啊?”张幺才说完,住了嘴,看向郑朝阳,“朝阳,你的意思是?”

“既然赵城找的人才是铁路的人才,那么铁路的人才归什么地方管?”郑朝阳又问道。

“当然是铁路部门了。”田文回答道。

“那么我们绍兴要是兴建纺织厂的话,相应的人才归哪里管?”郑朝阳又问道。

“当然是纺织部了。”田文回答道。

“仅仅是纺织部?”郑朝阳又问道。

“还有工商局……啊……你是想来问直属部门对于纺织的政策?”田文反应过来。

“这小子喜欢一石多鸟,怕是不只是这么简单。”张幺下意识的说道。

“是的,我本来不仅是问林雪关于杭州市对于萧山纺织厂人才培养和贷款调动的政策,还想着借助林雪认识浙江省工商局的人,去问问省里对于绍兴市乃至乡镇的好政策,还打算回去之后问问绍兴工商局,毕竟县官不如现管。”

郑朝阳看向正在忙碌的林雪,露出笑容来,“只是没想到,你刚才说这里有杨明这位省级的工商局领导和刘长河这位市级领导在,又跟我说了关于人才培养计划的事情,我又临时起意,想做一件事罢了。”

“除了你想进入人才培养计划外,你又想做什么呢?”张幺无比的好奇。

“让省级领导和市级领导注意我,给我机会加入我党,成为党员之后,如这个政策所说,成为能够带动本乡镇年轻人积极性的进步青年,甚至能够成为核心人才。”郑朝阳看着正在收拾包包的林雪,低声跟身边两个朋友说道。

“你想进入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张幺明白过来。

“既然刘长河跟林雪说了很多,杨明又在这里,他们必然想要观察我,既然想观察我,我为什么不顺着林雪的路子,反馈过去?让他们知道我到底是一个放得下心的人才,还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朝阳啊……”田文感慨一句。

“嗯?”郑朝阳笑起来。

“有时候,我真想看看,你的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一瞬间能想那么多的事情。”田文笑着摇头。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印染年华 正序 倒序